茶杯 P113 c_blog
2007-10-01
標示關鍵字
抗爭,要講戰術
香港近來興講策略(Strategy),補選要策略,抗爭要策略,考狀元要策略,吃頓飯可能遲早也要有策略。當策略成為一個buzzword之時,我們不妨思考這個詞本身有甚麼意義?網絡時代的策略和幾百年前的有甚麼分別?除了策略,戰術(Tactics)又應該放在甚麼位置呢?Geert Lovink是互聯網文化研究專家,他多年來提倡「戰術媒體」(Tactical Media),意即對主流文化不滿或遭排斥的個人或團體,利用廉價「do it yourself」的媒體例如廣播、網絡等進行抗爭。也即是一種是從上到下的運動,衝擊權力中心。這個現象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德國的Radio Project到六、七十年代意大利的無政府主義運動,以新科技宣傳政治意識。
策略和戰術的分別何在?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Michel de Certeau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分別:策略依賴的是空間,也即是擁有了空間上優勢,然後置之於時間之上,再利用時間塑造和其他對手的關係。而戰術依賴的則是時間,也即是要在短時間來取得優勢,然後無論結果如何都要將其轉變成資源,並即時改變自己以迎戰另一個回合。策略長遠而有賴於充足的資源,而戰術則短線而有賴於速度。普魯士軍事理論家Karl von Clausewitz,用了一個很淺顯的比喻:策略是計劃整場戰役,而戰術則是計劃一場戰爭。政府和大機構向來不斷吸納智囊,出謀獻策,以公關戰、宣傳戰等為主。抗爭者無論在資源、資訊方面遠遜於政府,如若知己而不知彼(知己乎?),何來的策略?所以抗爭,只能以短期戰術的方式表現。而個人和小團體的優勢在於速度,相比之下也即是說主流權力對新科技的反應略慢,而且架構龐大的關係造成延遲。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民間的抗爭很難在策略上取勝,而只能在戰術上打擊對手。
但回到Geert Lovint的戰術媒體,或者有問當互聯網也成為了主流媒體,那麼戰術媒體的優勢還在哪呢?互聯網上新技術日新月異,當政府部門有網頁的時候,民間已經流行博客,當政府政黨使用博客的時候,民間已經有podcasting,或者再微觀一點,如果連podcasting也被權力中心應用,我們還可以在facebook成立不同的組織。這些便是速度上的差異,而戰術媒體的優勢始終都是屬於流動的個體。所以如果民間團體想將戰術轉型成策略來壯大聲勢,時間資源存在?颾琤貍坁滬郃謘A而抗爭也因為要爭取代表性而失去了其純粹性。為甚麼我的抗爭要寄居在某個名義之下,為甚麼抗爭的變成了爭取傳媒報道的手段?以香港近期來的社會運動為例,當抗爭由一場「我要保存皇后碼頭」變成了「群眾需要集體回憶」,一種主動的訴求,變成了一個被動的口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