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杯 P132 c_it
2007-10-01
標示關鍵字
Web2.0:網絡進化論
近來很多人都聽到Web 2.0這個名字,但大概沒甚麼人清楚它是甚麼。這也難怪,Web 2.0並不是一個技術標準,雖然它包含了一些技術架構,也會透過一些應用軟體和技術顯現,但它有時也比較像個網絡使用方式,甚至態度的轉變。
有2.0才有1.0如果不是Web 2.0這概念在這兩、三年內盛行,我們也不會把大約十多年前開始的Dotcom時代的萬維網(World-Wide Web)稱為Web 1.0。而早期的網頁內容概念是基於不時更新或甚至不更新的靜態、以HTML(超文件標示語言)為核心的網頁系統,到後來進入所謂Content is king時期,大批傳統內容提供者,包括報章、雜誌、電子傳媒等投資互聯網世界,利用各種內容管理系統(CMS)把經常更新的資料庫中的內容自動生產出動態頁面,但內容的提供仍以單向為主、從上而下居多。
反之,Web 2.0的核心概念是互動與分享,所有的網路行為,都可用「互動、分享」的概念來作詮釋。Web 2.0鼓勵作為資訊最終利用者透過分享,使到可供分享的資源變得更豐盛,充分挖掘網路效應。最具代表性的Web 2.0成功應用,像博客(blog)、視像分享的YouTube服務等,都是用戶創造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分享的鮮明例子。明白Web 2.0,必須與所謂Web 1.0的應用作比較,因為Web 2.0是一個用來形容技術和使用習慣轉變的術語。O'Reilly Media的Dale Dougherty在2004年提出網絡應用正處於復興時期,規則正在不斷改變,商業模式也不斷演化,他並舉例說明:「Doubleclick是Web 1.0,Google AdSense 則是Web 2.0;Ofoto是Web 1.0,Flickr則是Web 2.0。」(詳見表格)
O'Reilly當時並指出了Web 2.0應用特色的一些關鍵原則,可說是Web 2.0最初期的「主導思想」:‧將Web作為主要平台‧駕馭群體智慧‧資料將變成未來的「Intel Inside」‧軟體不斷發行與升級的循環將會終結(永久的Beta版)‧輕量型程序設計模型‧通過內容和服務的結合,使輕量的業務模型可行‧軟體執行將跨越單一終端設備‧豐富的用戶體驗‧分享和參與的架構所驅動的網路效應‧通過帶動分散和獨立的開發者,把各系統和網站組合形成大彙集‧帶動長尾效應的能力‧快速的反應與功能新增‧雙向的互動配合這些Web 2.0概念,Web 2.0技術基礎仍在演化中,但一般Web 2.0應用會避免使用標準瀏覽器以外的增強功能和外掛程式,完全地基於標準瀏覽器,而且網站不能是封閉的,必須可以很方便地被其他系統獲取或寫入數據,用戶也應該能在網站上擁有他們自己的數據。Web 2.0強烈的分享、共用意式,與點對點技術軟件系統利用分享資源而達致共用內容的做法,不謀而合,亦與新一代版權分享概念,如開放源碼、創作共享(Creative Commons)等,關係是分不開的,所以這些技術和概念,亦往往被當作為Web 2.0的一部份。Web 2.0的數據聯合和消息傳送能力,令網上社區出現了根本變化,完全不同的社區之間很容易就能創建更加緊密的社會構造,引發了各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ing)服務出現,從標榜專業關係社會網絡的LinkedIn,至針對年輕用戶的MySpace,和近期人氣急升的Facebook等。
更多的零Web2.0既是人與人之間更為便捷的互動,得到眾多網民的接納,也帶來了很多「成功」的新商業模式,例如YouTube(Google在2006年以16.5億美元收購)、Flickr(Yahoo!在2005年收購)、Skype(eBay在2005年以26億美元收購)、MySpace(新聞集團在2005年以5.8億美元收購)、Blogger(Google在2003年收購)等,令Web 2.0在創業者和風險投資者眼中,又變成了有很多個零的機會。即使在中國內地和香港,近年其實也有不少Web 2.0創業者,中國市場龐大,自然有很多中國式的抄襲出現,當中最「離譜」的莫過於連內容也從維基百科照抄過來(當然,在內容審查過濾後)的百度百科,總體來說乏善足陳。只有在部份範疇的技術和使用量比較出色,像網絡視頻包括點對點視像川流(如UUSee、PPLive等),但卻未能充分利用Web 2.0用戶創造內容概念,自然是與中國對網絡內容監控有關。反而,香港的新進年青Web 2.0創業者,創意相比之下毫不遜色,而且更有國際視野,加上Web 2.0的本質是輕量型設計和營運的,所以他們其實是有一定的競爭優勢的。但他們如何才能得到市場和投資者對Web 2.0認識和支持,令他們有機會在技術和應用周期轉變前得以建立實力和競爭力,是應受注視的,以免我們社會把這些年青人身上的資本浪費去了。■
Web 1.0 Web 2.0 DoubleClick ?Google AdSense Ofoto ?Flickr Akamai ?BitTorrent(BT) mp3.com ?Napster 大英百科 ?維基百科 個人網頁 ?博客 Evite ?Upcoming.org和EVDB 炒賣域名 ?搜尋引擎優化 瀏覽次數 ?每次點擊成本 零碎網頁 ?網絡服務 出版 ?參與 內容出版系統(CMS) ?維基軟件目錄分類法(Taxonomy) ?Tagging,分眾分類法(Folksonomy) 黏性(Stickiness) ?聯合組織(Syndica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