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的企圖 [2007-10-05]
除了被收購和上市,在“當紅小生”Facebook面前,還有怎樣的選擇?
本刊特約記者萬贇╱發自美國
自從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在2005年以5.8億美元收購了MySpace的母公司之後,美國媒體的注意力逐漸開始轉向最近一段時間不斷創新、風頭直逼Google的Facebook。最近,更有消息說,微軟有可能出手60億美元收購Facebook。更逼真的消息是,微軟準備斥資5億美元收購Facebook大約5%的股份。這一切固然使人們對Facebook的前景更加看好;但另一方面,人們也不得不懷疑,對於一家成立不到三年的公司,是什麼魅力使其能夠坐享吸引高達數十億美元的收購價位呢?
Facebook的創建者是哈佛大學的一個叫Mark Zuckerberg的猶太裔本科生。關於Facebook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版本。根據Zuckerberg的說法,當時做Facebook的動機是想提供一個網上通訊錄,讓住在不同宿舍樓里的同學之間加強聯繫。而根據Zuckerberg的三個正在跟他打官司的同學描述,是他們最初僱傭Zuckerberg為他們的ConnectU.com社區網站做程序,可是Zuckerberg一直沒有提交程序,卻隨後用本來給他們做的程序源代碼創建了Facebook。換句話說,是Zuckerberg偷了他們的計劃,“捷足先登”。
無論真實情況如何,由於Zuckerberg創建Facebook的時機恰到好處,Facebook網站在2004年2月成立後不久,就在校園內迅速傳播開來。並且,憑借哈佛在美國院校中的影響,它很快就從哈佛傳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等眾多在波士頓的其他學校。在其後的兩個多月內又傳到了羅徹斯特、斯坦福、紐約大學、西北大學和包括所有常青藤聯校在內的美國中西部和西海岸的幾乎所有大學。
眼見時機成熟,當年5月,Zuckerberg和他的兩個同學來到硅谷,開始正式創業。由於正好趕上那波Web 2.0熱潮,Facebook很快就得到了50萬美元的第一筆風投,其註冊用戶數在2004年年底達到了100萬。到2005年,它又得到了1200多萬美元的第二筆風投。同年8月,Facebook斥資20萬美元買到了facebook.com的域名,正式換掉了原來一直沿用的thefacebook.com。9月,在完成了美國主要大學的“圈地運動”之後,Facebook適時開始嚮美國高中挺進。與此同時,網站放寬了加入限制,將以前的邀請製,改為開放註冊製。這一舉措,恰到好處地延續了Facebook的高速增長勢頭。
到2005年底,Facebook已經滲透到了包括美國以外的大學和中學在內的2000多所大學和25000多所高中。至此,Facebook完成了早期創業。
其實,Facebook並不是最早的社區網站,在1995年上的classmate.com纔是;Facebook也不是當前最流行的社區網站,MySpace的訪問量和註冊用戶到現在為止都要比它高一個數量級,而且躋身千萬級註冊用戶的社區網站也有近十家。但Facebook的發展速度和受媒體關注的程度已經開始超過MySpace。人們之所以看好Facebook,是因為它的創始人、發源地、發展模式和發展勢頭這幾個方面,都有幾分微軟和Google當年的綽約風姿。
Zuckerberg是一個從小在紐約郊區長大的猶太裔青年。據他在哈佛校刊的自述,他從六年級開始就迷上了計算機編程。在未創建Facebook之前,他就和另一個同學設計了一個媒體播放器軟件,得到了包括微軟在內的不少軟件公司的注意,由此可見其編程功力。
當然,在猶太文化熏陶下長大的Zuckerberg捕捉商業機會的本能應該絲毫不遜於其技術能力。要不然恐怕也不會有與其同學的訴訟官司。象當年的蓋茨一樣,Zuckerberg在Facebook有了起色之後,就從哈佛休學去了加州開始創業。
Facebook雖然沒有誕生在斯坦福和硅谷,但對社區網站而言,講究校友圈子的哈佛應該有同樣的“光環效應”和甚至更高的成功概率。事實上,在Facebook之前,硅谷也曾經有一個一度流行的名為Friendster的社區網站。可是該網站僅僅維持了一年就風光不再。這裡面當然有很多具體策略上的失誤,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盛行極客(Geek)文化的硅谷和斯坦福,社區網站發展的“土壤”可能遠不及東海岸的哈佛肥沃。
Facebook的發展模式跟其它流行的社區網站也有本質的區別。這或許是Facebook走紅的決定性因素。MySpace和流行一時的Friendster,以及更早的Classmates.com採取的都是先有網站、後有社區的自上而下式發展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人們通過網站結識,其關係也往往局限於虛擬社區。採取這種模式發展起來的網站就像流行性感冒的傳播一樣,常常是流行的快,衰落的也快。只有少數幸運的如MySpace能夠及時引進獨立音樂這樣的賣點,給社區成員一個經常聚攏的話題,從而形成較為穩定的經營模式。即便如此,由於各自文化的背景差異,其社區成員之間仍然很難建立起真實社區中,成員之間的那種全面的信任和默契。
而Facebook則採取了自下而上的發展模式。其網站是建立在已經存在的社區基礎上,並且採用“邀請”加入制度。這無疑減少了文化差異,增強了成員的隱私和歸屬感。從而能夠較好的复製真實社區成員之間的信任和默契。而後者為新的商業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前提。
不僅如此,Facebook在經歷了初期成長後,果斷地採取了開放註冊和開放平台的轉型策略。這使它不僅保持了自今年年初開始的每周3%的活躍用戶數增長率,還有平均每天每個成員使用其服務20分鐘的驚人發展勢頭,這使它在最近一段時間備受媒體關注和看好。
Facebook顯然意識到要想保持持續發展,就必須開放其註冊制度。但過度開放的同時,也有可能對已有社區成員的信任度和隱私感造成負面衝擊,使吸引力下降,所以Facebook就採取了分幾小步走的逐步開放註冊方式。這包括從美國名校到普通大學和社區大學以及海外英語國家的大學擴展的第一步,這一步在2005年底已經基本完成。從2006年初,Facebook開始允許現有的社區成員邀請高中學生加入。同時,開始加入非英語國家高校和高中的學生註冊。這是第二步。
最後的一步是在2006年9月邁出的,Facebook全面開放了其註冊制度,允許任何人以所居住的地區為條件加入。據ComScore統計,自去年9月至今,Facebook的用戶數勁增89%。與此但同時,Facebook仍舊保持了其隱私政策,比如,只有同校的成員之間纔可以互相查看聯繫信息,而部分個人信息需要授權才能查看。所有這些措施使Facebook在不斷擴張的同時,能夠較好的鞏固住Facebook對現有成員的凝聚力,從而加強了社區氛圍和成員的歸屬感。
如果說逐步開放註冊是Facebook的一手穩招的話,今年5月開始的開放平台策略則是Facebook的一記重拳。所謂開放平台就是Facebook將其內部系統和數據通過應用程序接口的形式提供給任何第三方程序使用,就好比計算機的操作系統給應用程序提供接口一樣。這樣,任何感興趣的個人或公司均可以根據Facebook提供的接口設計各種應用程序供社區成員使用。這一舉措立即將Facebook提升到了與微軟、Google、Amazon、eBay等四大平台戰略的網絡巨頭同一競爭舞台上。
Facebook甚至更超前。最近,它聯合風投公司共投入1000萬美元成立了內部風險資金“fbFund”,為第三方程序設計者提供從2.5萬到25萬美元不等的基金,用來資助以Facebook為平台的應用程序和商業計劃的開發。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估計此舉肯定會激勵不少大學生,尤其是目前Facebook的成員來利用這個機會創業。
關於Facebook的下一步,大概有三種可能性。
一是目前媒體中討論最多的被收購。市場上傳言最多的可能收購者是Google、雅虎、微軟和維亞康姆這四家公司。人們普遍看好Google,因為Google如果收購Facebook的話,將不但減少一個潛在的競爭對手,還有可能將Facebook與其現有的Orkut進行整合。Orkut在巴西和印度非常流行,而Facebook主要流行於北美和其它英語國家,這兩者恰恰有很好的互補效應。
微軟也有很強的意願收購Facebook,這是因為微軟的競爭對手主要是Google,如果這次讓Google占了先,將會對微軟造成進一步的打擊。而收購Facebook則有可能使其與Google在社區網站上分庭抗禮,甚至一舉超過後者的影響力。
雅虎在早些時候也曾經試圖收購Facebook,但由於出價過低,沒能成功。目前來看,雅虎很有可能選擇另一家面嚮兒童和博客的社區網站Bebo。而維亞康姆是更傳統的傳媒公司,估計在收購價格上出的不會太高。不管花落誰家,Facebook的收購價應該不會低於60億美元。
Facebook的另一個未來可能是在2008年上市。象當年的PayPal和Google一樣,雖然目前美國的股票市場很不景氣,但一個公司只要有好的發展潛力,不愁沒有好的IPO。事實上,2002年2月PayPal上市時,恰逢美國股市最低谷,並受到“9·11”襲擊事件的影響,可是它上市當天就從開盤的15美元漲到18美元,並在當年7月被eBay以接近每股24美元的價格收購。而Google上市前也不被投資銀行界看好,它還採取了荷蘭式股票拍賣方式,可是其股價仍然從上市的85美元一路漲到現在的500多美元。Facebook現在的勢頭跟它們都很類似。所以盡管很多華爾街的業內人士並不看好其IPO的前景,但Facebook如果真的選擇上市,很可能又會創出一個IPO奇跡。
最後一種可能,是繼續保持獨立發展的道路。根據目前Facebook的盈利情況,其去年5000萬美元左右和今年預計1.5億美元的營業額完全可以使其維持獨立發展。事實上,Facebook的平台開放策略如果發揮得當,其基於真實社會網絡的海量用戶社交數據將給第三方程序提供無窮無盡的數據挖掘機會。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在眾多的嘗試中,新的廣告模式將會出現。到時,Facebook將象Google一樣,通過聯合商業網站、分流銷售利潤來迅速發展,最終取代現有的網絡營銷模式。
另一方面,為了滿足早期投資者和風投的回報需要,Facebook有可能出售一部分股份套現。Craiglist的創業人巴克馬斯特在2004年將其公司的25%股份賣給了eBay就是一個例子。作為出售條件之一,Craiglist將繼續保持其無商業廣告的風格。如果Facebook能夠達成類似的協議,將使Facebook的早期投資者和用戶都能各得其所。
後面兩步舉措都能夠較好的保持Facebook現在的特色。而第一種可能,雖然會給創業人和投資者帶來巨大的經濟回報,但有可能會扼殺其現有的創新能力,使Facebook淪為僅為其收購公司提供新的客戶群而已。
熟悉網絡搜索技術的人都知道,微軟的成功來自與其對個人電腦操作系統的市場創建和壟斷;Google的成功是基於其對幾百億網頁之間超文本鏈接內涵的深度挖掘。如果說蓋茨象是當年的福特,則布林和佩奇更象是加州的兩個淘金者發現了一座塵封已久但無人開採的金礦。
而Facebook的角色既象微軟,又像Google。其最終目標是,一方面象微軟一樣,創建一個基於互聯網之上的包容一切的“社區網絡操作系統”,嚮其成員提供各種各樣的信息、購物和社交服務;同時象Google一樣,充分發掘系統之內人們使用這些服務的數據金礦,並從每一筆交易中抽取利潤分成。這一總的商業模型的威力已經從微軟、Google和比價購物網站的成功中得到了驗證。
近幾個月,Facebook與Google的直接競爭已經初見倪端。不久的將來,恐怕連Amazon和eBay都不能幸免。Amazon的主要特色是其協同過濾技術,但是社交網絡顯然可以提供更準確的協同過濾信息。買賣雙方的信用信息是eBay保持其比較優勢的看家武器。但Facebook社區成員之間的信任和信任傳遞顯然具有與eBay信用系統相同甚至更高的可操作性。至於其它主要網絡零售商如Buy.com則早已開始和Facebook合作。
所以,Facebook如果繼續保持其目前的創新勢頭和發展速度,很有可能會在5年以內再造Google當年崛起時的輝煌,甚至顛覆互聯網。
100億美元
如果微軟真出資收購Facebook公司5%的股份,這相當於於為後者定下了100億美元的市面值
Facebook
Facebook的角色既象微軟,又像Google。其最終目標是,一方面象微軟一樣,創建一個基於互聯網之上的包容一切的“禮區網絡操作系統”,嚮其成員提供各種各樣的信息、購物和社交服務;同時象Google一樣,充分發掘系統之內人們使用這些服務的數據金礦,並從每一筆交易中抽取利潤分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